徐中玉先生是我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事业,为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探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徐中玉先生就提出:“中国文论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不能总是用别人的尺子量自己的身子。”
5月24日,“纪念徐中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齐聚丽娃河畔,以追思徐中玉先生为契机,探寻中国文论打通古今中西回应时代精神的自主发展之路。

徐中玉(1915-201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罗岗以“新文化所化之人”为脉络,回溯了徐中玉先生与时代共振的一生:1915年诞辰之年,恰逢《新青年》创刊。徐先生青年时期力荐“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锐气,1980年代主持“中国文学史师训班”汇聚郭绍虞、王元化等学术大家的格局,彰显其“以学术立命、以文化报国”的学者风范。而徐先生主编的教材《大学语文》、百岁之际捐资百万设立“中玉教育基金”的义举,更将“教育立人”的信念刻入时代丰碑。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感叹徐中玉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面旗帜。后人要弘扬的不仅仅是老一辈学者的治学方法,还有他们的为人处世。王为松还希望,让施蛰存、钱谷融、徐中玉等社科大师的形象从上海辐射全国,为中国文论自主体系注入历史厚度与人格力量。
徐中玉先生不仅是一位社科大师,也是一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第五届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马文运表示,纪念徐中玉先生,就是要继承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建设,让中国文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中国文学,还能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希望我们的作家和学者一起扎根中国的大地,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5月24日,“纪念徐中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主办方供图
除了学术研究,徐中玉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长期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他主编的《大学语文》自1981年出版以来影响了几代学子,至今仍是全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经典读本。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回忆了徐中玉先生对学生的关爱与支持,赞誉徐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坚定决心推动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改革与发展,“破旧不逾矩,立新有根基”。雷启立呼吁学界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传承文脉,让人文教育在变革中坚守其核心价值。
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南帆作为徐中玉先生弟子代表,以“书生襟怀与英雄肝胆”概括恩师精神特质——既有埋首千卷读书笔记的“书生气”,亦有特殊年代守护学统的“硬朗风骨”。
南帆表示,徐先生在40年前主持编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时,已为文论自主体系埋下火种,而今面对全球化冲击,须以“创造性转化”激活“意境”“风骨”等传统范畴,直面三重挑战:既要让中国文论有效阐释本土古今文本,又需以非西方逻辑解构西方经典,更要在文明对话中超越“求同存异”的惯性,以“中国智慧”重构理论博弈规则。
“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是对徐中玉先生学术事业的延续,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中国文学理论既要保持中国特色,又要能与世界对话。

活动合影
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发起,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承办,《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徐中玉诞辰110年,学者热议“中国文论自己的话语体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