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在中远两湾城·梦清园水域擂鼓收官。
“咚、咚、咚、咚”“加油”“咚、咚、咚、咚”“加油”……当龙舟上的鼓声和苏州河两岸的观众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端午佳节的浓烈氛围在上海就这样被推到极致。
5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在中远两湾城·梦清园水域擂鼓收官。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的58支队伍、1078名选手挥桨逐浪。
就在上海的母亲河见证这场赛事迎来参赛规模“十年之最”的同时,赛事组委会正在悄然将传统文化、体育竞技以及商旅文体联动有机结合,绘制出了一幅属于上海普陀苏州河畔讲述水岸经济的“龙舟上河图”。
决赛一大早,苏州河两岸以及河上的几座桥面,都有不少特意前来观赛的市民。
21年赛事,养育“看龙舟赛长大的一辈”
就在25日当天上午9点半举行的精英组决赛开始前两个小时,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梦清园水域两岸的数百米景观绿道,就已经陆陆续续被前来观赛的观众占满了。
与穿行于城市街道的大众路跑赛事跑路两旁的观众有所不同,前来观看龙舟的绝大多数观众与河道上的参赛队员都没有什么亲友关系,而且观赛人群的年龄跨度巨大,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能坐着轮椅到场,还有一些观众会带着只能待在婴儿车里的娃娃,甚至有的观众抱着自己的爱犬坐在场边静静等候……如此“接地气”的观赛氛围,在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中是难以看到的。
“没想到今年提早来到现场,反而比以前更难找到最好的观赛位置了。”家住苏州河附近的王先生,和往年一样,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龙舟赛,“希望小朋友能够真正去了解一个传统节日,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期待小朋友能够接过这个接力棒。”
之所以提到“接力棒”,正是因为王先生把自己称作是“看龙舟赛长大的一辈”,“以前是自己的父母年年带着我来看龙舟赛,现在是我带着孩子来看龙舟赛,感觉这种传承很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传承下去的。”
比赛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形形色色的观众早早就在河道两旁选好了最佳观赏位置。
但与往年的观赛感觉有一些不同,王先生和澎湃新闻记者感叹,他发现今年河道上的外国选手比往年更多了,“普陀区这个龙舟赛也越办越好,让龙舟运动走上国际了。”
苏州河上的城市龙舟邀请赛陪伴着王先生一年年长大,成家立业;而王先生和身旁许多像他一样“看龙舟赛长大的一辈”也一年年看着这场赛事越来越好。
21年时间,这场龙舟邀请赛更换过好几次名字,但不变的是来到赛场的每一支队伍都对龙舟运动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赛事也在一年年的成长中为这些参赛者提供了愈发专业的舞台——今年的龙舟赛共有精英组、高校组、公开组、中学组、大众组五大组别,其中,大众组又分设混合组、机关组、公安组、消防组;赛制方面,精英组和高校组均进行22人龙舟比赛,公开组、中学组、大众组则进行12人龙舟比赛;此外,除200米直道赛外,精英组和公开组还进行了100米直道赛比拼。
“现在的年轻一代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龙舟赛不容易了,所以只要我还能走,都会带着他们来看。”已经年过七旬的王沪生老人,第二次带着自己的两个外孙女来到苏州河畔,“去年她们什么都还不懂,今年就可以把龙舟比赛的规则和端午的文化告诉她们了,希望她们以后可以带着我来。”
赛事水域河道两岸的城市景观,已经与20多年前办赛时截然不同,水质也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水更清了,景更美了,船更多了
21年光景,每到端午佳节,苏州河上锣鼓喧天,桨影翻飞,水花四起……这场龙舟赛不仅仅培养起了“看龙舟赛长大的一辈”,也见证了苏州河水质以及河畔两岸的巨大变化。
2018年滨水空间全线贯通,普陀区以“水岸经济”为轴,将体育赛事嵌入城市更新。住在附近的陆爷叔把看龙舟比赛作为每年的固定传统,对于这条母亲河他直言不讳地说:“自从苏州河治理有成效之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傍晚沿着苏州河散散步。”
事实上,就在不久前的2025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苏州河的治理案例就被摆在了国内环境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环境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负责人的面前。
“1999年,我们在苏州河底部监测到的底栖动物是0,什么都没有,随着溶解氧的提高,水质改善,2008年发现了19种藻类、4种底栖动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就在那场会议上展示了苏州河的治理成果,“现在大家知道,苏州河里经常还有鱼跃出水面,两岸很多水鸟。”
随着苏州河水质一起改变的,还有苏州河两岸的城市景观。曾经的码头、厂房、仓库,承载着近代工业的光辉历史,是它的光环,却也是沉重的背包。如今,龙舟赛水域不远处的天安千树,被不少人称作是苏州河畔的“空中花园”,外地甚至是外国的参赛选手都要特地去“打卡留念”。而它正是在荣氏家族面粉厂旧址拔地而起的山形建筑。
越来越多国外的龙舟爱好者们愿意到苏州河来参赛。
“每次来这里参赛,都能感受到两岸居民的热情加油。而且赛事河道周边的景色越来越美,专业水平高,组织和服务也十分周到。”这是苏州白娘子龙舟队创始人索尼娅对于本次龙舟赛的评价,这支外籍船队12年前就曾在苏州河上参赛,此后又在2018、2019年连续两届来到上海普陀区参加,也见证了苏州河“水岸经济”的改变,“12年后再次来到普陀区参赛,看到这场龙舟赛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特别开心。”
当苏州河的水变清了,两岸的环境变好了,赛事所搭建起来的平台也自然而然有底气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此次赛事不仅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队伍参赛,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瑞士、匈牙利、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爱好者也纷纷在苏州白娘子、外国记者、上海龙、上海国际友人等龙舟队中担任主力。
参赛之余,许多外籍队员还体验了一番“入乡随俗”的乐趣。澳大利亚阳光海岸龙舟队走进曹杨街道“做一天上海人”,与居民一起包粽子、制作香囊和胸针。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龙舟队则在冰上运动中心与普陀冰球队的小运动员们共同体验了冰上划龙舟……当不同肤色的参赛者拿起龙舟船桨,苏州河不仅是上海的母亲河,更成了世界文明的会客厅。
外国选手借着来上海参赛,还能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
文旅商体展联动,又有了“水岸经济”版本
在国际各大龙舟比赛上都小有名气的白娘子龙舟队,已经是苏州河上的这场城市龙舟邀请赛的老朋友了。由于平时大多数队员都是在苏州训练,考虑到苏州和上海的地缘相近,他们此次都相约着“拖家带口”来到上海参赛。
更有意思的是,据索尼娅介绍,鉴于之前参赛发现苏州河两岸都是最佳景观位,队伍还邀请了苏州当地的拉拉队一同前来,为比赛现场增添了热烈的氛围。
这种“拖家带口并且自带拉拉队”的参赛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地区的人文交流与互动。在比赛之余,队员和家属们可以一同游览普陀区的名胜古迹、品尝当地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而赛事组委会则早早就想好了,为每一位从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各地来到上海的参赛者以及观赛者提供“全新的参赛体验和观赛体验”。
“龙舟上河图”是赛事组委会在今年打造的一个全新活动,作为今年首次列入的上海市“五五购物节”特色IP活动,它深度联动苏州河国际龙舟赛的主题龙舟市集,复刻《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商业景象,以“舟行古今”为叙事主线,构建“市集摊位—文化工坊—IP快闪打卡”三重空间布局、“民俗场景化体验+数字技术赋能+场景消费”三位一体模式,打造赛事、文化与消费深度结合的互动体验。

“龙舟上河图”是这场赛事打造的一个全新活动,为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提供了一个水岸经济的参考答案。
李女士这次就带着女儿体验了龙舟赛及其联动活动的“全套流程”,她们周六在天安千树的非遗市集制作香囊、投壶、打卡,周日到龙舟赛现场热情观赛。原本就对于传统文化兴趣颇深的她们,在体验了各种相关活动后,更是对整个龙舟赛赞不绝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场外的系列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服务观众,“龙舟上河图”市集还展出了中外绘画爱好者用画笔记录的比赛场景,也记录了我们苏州河两岸的建筑之美、风景之美和比赛之美。这些作品会被做成环保袋等文创产品,作为奖品赠送给市民朋友,让大家能够切身体验到苏州河边的海派烟火气。
“龙舟上河图”的国风集市不仅打造了一种新的水岸经济,而且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汤郭平还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龙舟展台进商圈”活动,该活动将龙舟热潮“搬”进上海真如环宇城MAX以及上海环球港,通过展出赛事20周年纪念龙头以及打卡、游戏互动等环节,向市民赠送龙舟赛观摩券以及周边礼品,进一步解锁了“文旅商体展”复合型消费新场景。
当苏州河的水纹回归平静,这场持续二十多年的端午文化活动,早已超越传统节庆和体育竞技本身——外国选手腕间的五彩绳、弄堂阿婆教唱的沪语号子、少年冰球队员跨界挥动的船桨,都在诉说着一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故事:真正的传统文化从不在博物馆沉睡,它活在被桨板翻起的浪花里,更在苏州河与世界河流的交汇处,激荡起历史和现实碰撞的全新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水更清、景更美、舟更多!这是上海的“龙舟上河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