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HKEX: 1810)今日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总收入达到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为109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2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利润为107亿元,而上年同期经调整净利润为65亿元。
详见: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首先,恭喜小米取得历史上最好的第一季度的业绩。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小米的IoT业务。在第一季度,我们看到整个IoT业务板块还是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增长,业务增长速度也是远超行业的平均增速的。小米的战绩不仅我们投资人关注到了,其实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关注到了。根据近期的调研显示,部分友商已经开始针对小米推出竞品,可能接下来整个AIoT行业的竞争态势会加剧。我的问题是,面对这种情况,小米下一步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小米在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策略、打法是否会有所不同?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米的汽车业务。小米YU7在正式发布之后,有部分投资人和我们反馈,他们担心小米YU7卖的好的同时会影响小米SU7的销量,甚至可能会由于销量的压力,导致小米SU7降价促销。对于这样的观点,能否请卢总(卢伟冰)和我们谈一谈您的看法?另外,小米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保证小米YU7和小米SU7都卖得好?
卢伟冰:坦率来讲,有些友商针对我们推出了竞品等等,我个人其实没有感受到。小米目前还保持着最高速增长,我们还有很多产品目前都处在“缺货”状态。随着空调旺季的到来,我们发现自身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产能上。所以其实我们并没有太感受到所谓“对手降价”对我们带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说今天的小米已经引起了竞争对手对我们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对整个产业来说是件好事。我之前也曾多次提到,“家电行业有点过于成熟、过于固化、变化太慢了”,我们也观察到特别多对消费者不友好的市场行为,例如有的友商会把同一个产品换成不同的型号,在不同的渠道里卖不同的价钱。这种行为对小米来说,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们认为,用户无论从哪个渠道购买产品,他们都应该有同样的知情权和价格权。我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整个产业的创新特别慢。从用户体验、用户界面的角度来看,很多产品都不那么友好,自动化的程度很低。如果说小米的出现能够引起竞争对手的进步,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好事。
在这些产业里,我希望小米能够成为整个行业的价值创造者和产业进步的推动者,这是一件好事。但对小米本身来说,这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外,我也不认为小米今天在大家电业务上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让我们满意的程度。其实我们的IoT业务纳入集团战略业务也就是从2023年开始的,到现在也才干了一年半多,不到两年的时间。
因此,从小米的内部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今天我还在想:我们的第一家大家电工厂要尽快开出来;我们的冰箱、洗衣机的工厂什么时候开始建?我们的核心器件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研……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做。因此,对于现在大家看到的小米大家电高速增长,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
海外业务方面。我认为小米在海外的业务和国内在打法上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只是我们在国内的新零售可能更加成熟一点,海外的新零售刚刚开始做, 电商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但是从打法上来讲,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国内国外的竞争环境会有差异,比如在东南亚市场,我们发现80%的家电品牌是日本品牌,而不是中国品牌。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对于用户需求来说,我认为不会有本质变化;更多的变化还是消费力的水平所导致的用户对产品需求的差异,而不是用户本身需求的差异。
你问题里还提到了小米YU7上市后会对小米SU7带来怎样的影响。首先,我完全没有担心过小米SU7的销量会受到影响,或者说小米SU7需要去降价促销。因为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产能严重不够,现在的交付周期还非常长。另外,小米YU7和小米SU7是同平台的,都采用了小米摩德纳(Modena)架构。同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产能的复用性和核心器件的复用性非常高。
随着两款车的交付,未来在市场上两者会形成怎样的比例,坦率来说我们也不清楚,能够参考的数据可能就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了。可能只有在两款车上市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订单量逐渐处于常态,到那时候我们才会看出两款车大致合理的市场占比。
(持续更新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小米高管解读Q1财报:不担心SU7销量会受YU7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