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片《你行!你上!》可能是近期口碑争议最大的影片。有人为古典音乐的激昂狂想嗨翻,有人云里雾里走出影院,有人在寻摸着给这韭菜盒子配什么醋……
姜文还是那个姜文,好像又有点不同。他这次讲了个最“别人”的故事,离今天的观众也是又远又近。

《你行!你上!》电影海报
英国媒体ClassicFM曾评选出的一份“史上最伟大的25位钢琴家”名单,在列的有古尔德、鲁宾斯坦、阿格里奇、巴伦博伊姆这些当代大家,甚至有贝多芬、肖邦、拉赫马尼诺夫等书写音乐史的人。中国仅一人上榜,郎朗。
“载入史册”这件事,在郎朗身上毫不稀奇。郎朗的成长史,就是“又双叒叕”创造历史的过程。新闻里介绍他的时候,少不了“XX史上首位华人”的前缀。郎朗创造的历史早已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他过硬音乐造诣的功劳,也有其背后娴熟的商业运作。

父亲带郎朗不断冲破天花板
2020年,《好莱坞记者报》就曾报道称《美丽心灵》导演朗·霍华德将把郎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搬上银幕,在中国和美国取景,用普通话和英语进行拍摄。结果不知当中出了什么周折,郎朗的自传落入姜文手中,那就注定不会成为按部就班的传记片。
《你行!你上!》表面是钢琴神童的成长史,内里却仍是姜文一以贯之的时代叙事。他用古典钢琴做武器,东北口音当鼓点,在144分钟里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摇滚演出。
得亏是姜文遇上了郎朗,就算非古典音乐的受众,一定也见识过郎朗“疯狂钢琴”的做派,和很飞的姜文风格,完美适配。
郎朗身上的争议有很多,姜文没有去深挖那些东西,他显然并不真的要关心郎朗的内心世界,或者什么音乐和艺术的真谛。他拍的是外力,是郎爸这位“总设计师”和他的“作品”。这不是典型的亲子关系、家庭样态,可观众看来也不会陌生。

《你行!你上!》剧照
如果把《你行!你上!》当个人物传记片,或者一部传统的剧情片看,它都不太符合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叙事。电影里没有反派,也看不出什么困境,人物的成长不是观众习惯的那种克服千难万险,战胜了他人和自我的路数,没有什么先抑后扬的逆袭,郎朗打一出生就是开挂模式,一路用实力上演“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
郎朗本人在电影首映礼上,说姜文拿他们一家人的经验当了“饺子皮”,“馅都是他自己的”。但影片第一个厉害的地方在于,这饺子皮是真都擀在点上了。如果熟悉古典音乐行业的语境和郎朗的成长史,就更能从影片中看到姜文用一种那么“癫”的方式,却也真的复刻了郎朗的成长轨迹。
无论是从小一路跟随老师,拜师升学的经历,还是父子间扭曲但坚实的关系,还有一场场国际比赛、训练曲目、救场演出的含金量,细节上都是十分考究的。影片开场匪夷所思的父亲以死相逼让儿子练琴的场面,也是郎朗传记里所记录的。
片中其他人物虽然都为化名,但也都是真实可考的古典音乐行业响当当的人物。欧洲古典乐界的偏见,以及国内音乐学院的“规则”,电影都有所涉及;从柴可夫斯基到肖邦、拉赫马尼诺夫、巴赫、贝多芬,郎朗钢琴曲目库的一步步扩展,既是让观众大饱耳福,也遵循着郎朗一路成长的来路。
姜文饰演的郎爸,充满自我风格的同时,竟也和原型本尊十分贴近。在有关郎朗的争议中,郎爸一直是鲜明的存在。

姜文饰演郎国任
郎爸曾是一名文工团二胡手,当他发现儿子有音乐天赋时,毅然辞去公职专职陪练,日常开销靠郎妈一人工作支撑。培养郎朗的过程里,他完全成了“狼爸”,事无巨细掌控,要求极其严苛。在培养出一个金字塔尖的顶尖钢琴家同时,也养育出一个几乎是生活全然不能自理的“巨婴”。在青年郎朗的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教育问题也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当时没有“鸡娃”这样的时髦词汇,而对于郎爸教育模式,在多年之后依然是“望子成龙”的绝佳例证。
国人对郎朗父亲的认知,很长时间都只有“郎爸”,而没有姓名,这次电影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叫做郎国任,姜文给了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郎朗是他的作品,郎朗弹了无数顶级现场,但最燃的高潮,给了二胡与钢琴的二重奏。

电影里最洗脑的一个字
牺牲了父亲的工作,牺牲了孩子的童年,牺牲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只因为全家对于孩子天资的笃信。这份近乎偏执的意志,终究冲破世俗的罗网,铸成了灿烂的传奇。真的很传奇,天花板上面还有更高的天花板,在激扬的旋律中可以一次次再被捅穿更上一层楼。音乐本就是情绪最强的助推剂,郎朗弹钢琴的架势,配上嘚吧嘚嘚嘚东北话,以及姜文“飞驰”的电影语言,那反应跟嗑了药似的。
这片保管你看得爽,但应该很难让人觉得“励志”。这是个奇特的观影体验。你当然可以说,这是郎朗太特殊,出类拔萃的天分让咱普通人难以共情。但,如何去叙述一场成长,是导演的取舍。
姜文电影,从来都有“饺子”和“醋”两条打开方式。这些年得益于互联网影视解说的大行其道,“让学”(对《让子弹飞》五花八门的解读)已经和这位导演的风格和表达绑在一起了。几位钢琴老师的造型、遭遇,“郎爸”话里话外带的“刺儿”,关于片中镜头里种种意象符号,让这部电影作为“共和国成长史”的解读也是空间满满,耐人寻味。

电影里满满的时代“符号”
上映七天,票房尚未破亿。票房这回事,作为电影存在的一部分,倒也和电影中经济发展的线索关联上了。按理说,就过往中国这琴童家庭的数量,暑期档家长们带着自家娃去看看别人家小孩怎么练琴的,足以让中国电影市场开拓个新增长点的。但这两年,钢琴市场凉凉,大家的钱包都捂得紧紧的,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不少家庭的鸡娃预算里,都去掉了曾经热门的乐器培训。在普罗大众越来越注重在电影里找自己的时代里,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看那“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行,也不再为过往价值体系里那套“上升”路径而被激励共鸣了。加上近些年“东亚家庭”“爹味”在舆论场上的争议,使得电影的路人盘又少一块。

口碑海报
不过就像电影只拍到郎朗17岁,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以姜文这些年产出新片的速度,《你行!你上!》也足够在接下来很多年里继续滋养不少“知乎热帖”“豆瓣辣评”“B站神剪”了,或许有一天又发展出个“你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你行!你上!》:弹琴吧!爸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