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梯旻初志——雷峰塔遗址出土铭文砖”近日在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对外展出。展览首次展示雷峰塔遗址出土的600余块铭文砖。
这些模印铭文的塔砖不仅是佛塔建筑的基石,更是承载历史信息的重要材料。这些塔砖铭文记录下独属于雷峰塔的文化印记。不妨循着塔砖铭文的指引,步入雷峰塔的千年时空,领略吴越国佛教艺术的精粹。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奉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前后,落成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兵攻陷杭州,雷峰塔遭遇火劫,外围木构建筑被烧毁,塔身遭受重创。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雷峰塔经历大规模修缮,“雷峰夕照”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入侵杭州,纵火焚塔,雷峰塔仅余砖砌塔身。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轰然倒塌。2000年至2001年,雷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让众多吴越国文物出土,其中有大量模印铭文的塔砖,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

雷锋塔旧影(图源:网络)
“梯旻初志”取自吴越国王钱俶亲书《华严经跋》,指其最初的愿望是建造可以登天的高塔。据保守估计,这座规模宏大的佛塔,用砖不下百万。众多塔砖可划分为藏经砖与长方形砖两类,而长方形塔砖常常模印铭文。长方形铭文砖上的文字承载诸多历史信息:“王”“天下”“官”等铭文反映出雷峰塔建造规格之高;“辛未”“壬申”等干支纪年铭文显示出佛塔营建的关键时间;“西关”铭文与雷峰塔经卷卷首题记中的“西关砖塔”相互印证;“吴甲俞荣”“周甲金德”等铭文则真实记录了民间参与者的乡里与姓名……这些塔砖铭文记录下独属于雷峰塔的文化印记。让我们循着塔砖铭文的指引,步入雷峰塔的千年时空,一同领略吴越国佛教艺术的精粹。

铭文砖组合
此次展览首次展示雷峰塔遗址出土的600余块铭文砖,系统梳理与介绍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出的大量铭文砖,采用模制工艺制成,质地坚硬密实。铭文砖上的文字多模印在砖的纵端,阳文,有些为反体,不甚精致。目前统计有 160 余种铭文,按文字性质的差别,大体可作如下分类:第一类塔砖系官方制造,数量较多,其上多印“天下”“王”“官”等文字。第二类为干支纪年砖,有“辛未”(971年)“壬申”(972年)“酉”(973年)等款。第三类为地名砖,仅有“西关”一款,数量较少。第四类塔砖与民间参与者相关,数量最多,多模印乡里和姓名,如“吴甲俞荣”“沈甲朱福”“周甲金德”等;或仅模印乡里及姓氏,如“吴甲徐”“沈甲”“周甲吴”等;或只模印姓名,如“周鱼”“徐毛”等。其余铭文砖还包括“永”字砖、“吉”字砖以及表示方位或数量的塔砖等。这些模印铭文的塔砖不仅是佛塔建筑的基石,更是承载历史信息的重要材料。
雷峰塔及其出土的众多文物不仅印证了吴越国王钱俶以举国之力崇佛供养的史实,也成为吴越国佛教艺术蓬勃发展与高度成就的缩影。历代吴越国王奉佛至诚至虔,尤以钱俶为甚,这催生并滋养了以都城杭州为中心、遍布吴越国境内的灿烂佛教艺术遗存。展览也设置了“吴越国佛教艺术”专题,介绍独具时代与地域特色吴越佛教艺术。遗存至今的众多摩崖龛窟、寺塔经幢,以及金铜造像、阿育王塔等文物,皆是吴越国佛教艺术辉煌成就的例证。
雷峰塔铭文砖欣赏

“天下”铭文砖

“未上二”铭文砖

“壬申上一”铭文砖

“西关”铭文砖

“吴甲俞荣”铭文砖

“周甲”铭文砖

“陆安”铭文砖

“千”铭文砖

“九”铭文砖

“上”铭文砖

铭文砖组合

铭文砖组合

铭文砖组合

铭文砖组合
(本文图文资料据浙江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雷峰塔600余块铭文砖首展,步入古塔的千年时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