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见|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文化交流在于做“人的工作”

再遇见|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文化交流在于做“人的工作”

hyde88 2025-08-20 装修装饰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

“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做‘人的工作’,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理解。”对于如何促进中欧间的文化交流,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通过实践得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龚毅看来,中比、中欧各自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应通过当地公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心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文化活动比较注重方式方法,这也是中心开展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坐落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欧盟总部机构办公区,毗邻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等机构的所在地,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

6月25日,龚毅在中心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中心仍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双方民众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拉近中欧两大文明间的距离。

拉近不同文明间的距离

澎湃新闻: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建立的第21个中国文化中心。中心在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心被看作是在欧洲传播中华文化的“名片”,在此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的人或事?

龚毅: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不同种族、肤色和年龄的人,到我们中心参加各种活动,这是中心的一个优势。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日益成为比利时和周边欧洲地区公众、各国驻欧盟和比利时使节和外交人员、欧盟总部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华侨华人等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中心不仅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建立的第21个中国文化中心,也是第一个部省共建中心(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这是对上海的信任。中心主任和主要干部都来自上海,此外还有3名比利时当地员工。

中心有一个品牌活动,叫做“中国故事”讲座,会邀请比利时人来讲他们的中国故事,当地的公众很感兴趣,讲座很有说服力,效果很好。比如比利时天堂动物园的创始人兼董事长Eric Domb(中文名:董博)曾来做过讲座,中心报告大厅150多个座位,连加座都坐满。他说小时候一直听母亲讲《西游记》的故事,受到很大影响。天堂动物园里已经有了大熊猫,还念念不忘想引入“美猴王”金丝猴。

比利时著名建筑师Nicolas Godelet(中文名:戈建)曾在中国留学工作,参与设计了北京冬奥会的首钢大跳台、国家大剧院、参加过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工作。他的中国故事讲座很精彩。因为他的中文、法语都很好,对中国的文化比较了解,还曾来中心客串过“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讲座”的现场翻译。

澎湃新闻:您现在在比利时工作,中比的跨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您的思考、沟通方式?怎么看待这种影响?

龚毅:中比、中欧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太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心致力于增进沟通和理解,让当地公众了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的影响,比利时和欧洲的人们也是如此。这谈不上对错和好坏,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文明互鉴,我们努力拉近这种距离。

做“人的工作”

澎湃新闻:中比、中欧存在文化差异,中心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以加深比利时人对中国的理解?文化交流会如何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龚毅:中心会采用当地公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举办展览、讲座或文艺演出等活动。对外传播和推广有其规律,所用的话语体系也略有不同。中心比较注重介绍中国文化的方式,从一些更贴近国外民众日常生活、亲身感受等小角度入手,避免生搬硬套刻板的说辞或做法。我们也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和调整方式方法。

6月中旬,中心和上海市静安区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欧洲推广活动。静安区的一位文化旅游形象大使,曾在国外留学多年,他讲得很轻松、愉快,还有些幽默,让当地公众印象深刻。

澎湃新闻: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中心如何就此进行努力和尝试?

龚毅:中心有展览、文艺演出、音乐会等各类活动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效果来看,非常能体现中国特点、民俗和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受到当地民众的青睐和欢迎。中心通过举办音乐会,增进西方公众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中心从2024年起,每年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新春音乐会”,曲目以中国经典音乐为主,并与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一经推出即受到当地公众和华侨华人的喜爱,每次都座无虚席。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欧间时有认知错位,包括欧盟对华提出的“三重定位”、“去风险”等政策和理念。这种认知错位更多与媒体、教育等结构性问题有关,还是文化背景不同?如果中欧真正“再遇见”,应从哪些具体文化领域破解这些问题?

龚毅:在人文领域,中欧应不断推进交流和合作,包括2024年恢复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人文对话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少年教育等。

有一句话叫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心一大任务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增进相互理解。

“开展青少年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中心开馆运营10周年。能否结合中心建立的过程和个人观察,谈谈中比、中欧互动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交流领域?未来中欧在这一领域具体的合作机遇和空间有多大?

龚毅:对中欧双方来说,50周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刚才谈到,中欧尤其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领域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今年9月份,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将会迎来开馆运营10周年。10年来,中心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地民众很愿意来中心参加活动,观摩展览、文艺演出等,他们对体验中华文化很感兴趣。他们都知道中心的活动很多,要了解中国的情况,就会来到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

澎湃新闻:中心同时注重中欧青年一代的交往,包括与比利时当地的青年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您认为,在面对这些项目时,中欧青年间的认知能否为双方合作带来新契机?应如何引导双方认知变得更理性?

龚毅:从科学的角度讲,在青少年时期,人的大脑里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青少年是中欧的未来,开展青少年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面向青少年的活动是中心的一个主要工作,我们努力让他们接近、了解中国,培养他们对华的正确认知。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心开馆10周年,我们举办了一个中欧儿童绘制明信片的活动。中国的孩子们画埃菲尔铁塔、阿尔卑斯山等欧洲的景观和文化地标,欧洲当地孩子们画长城、大熊猫、金丝猴、东方明珠、中国美食等,超过300人参加。我们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

在5月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举行的中欧建交50周年招待会上,我们挑选了50幅作品在现场展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反馈热烈。我们的使团还将这50幅作品印制成了700张明信片,作为使团在今年庆祝中欧50周年系列活动中赠送给欧方人士的礼品。

澎湃新闻:您对未来50年中比、中欧关系有何期待?对中比、中欧的年轻人有什么寄语或建议?

龚毅:我希望以50年为契机,双边关系能够越来越好,通过交流和发展互利共赢,不断发展。

今年6月,中心举办了一场很有意思的活动。8月在成都举行世界运动会,这是非奥运项目的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比利时代表团有100多位运动员、教练员将参加世运会,中心为他们举行了出征仪式。

在中心,比利时的运动员、教练员体验中国的茶文化,欣赏中国的音乐名曲,品尝中国美食,参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出征仪式。比利时奥委会、比利时代表团反映活动的效果很好,表示运动员们都盼望中国能多举办一些世界级的体育盛事。比利时政府、比利时驻华使馆、比利时国家队的社交媒体官方账号都发布了活动消息。参加世运会的比利时水上救生运动员团队、比利时武术队以及一些比利时知名运动员纷纷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活动视频和照片。

这样的交流,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这些运动员都是年轻人,他们因从事体育项目而受到当地民众的关注和喜爱。我想如果以后他们能够回忆起,曾经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度过了难忘的时光,我们会感到很欣慰。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再遇见|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文化交流在于做“人的工作”》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