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外交》季刊撰文:东方战场擎正义  命运与共启新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外交》季刊撰文:东方战场擎正义 命运与共启新章

hyde88 2025-09-02 装修常识 4 次浏览 0个评论

9月2日,2025年第2期《外交》季刊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文章《东方战场擎正义  命运与共启新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贡献及其时代意义》。

全文如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回望80年前那场大决战,中国人民以其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民族牺牲,开辟并长期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成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指出:“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不仅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更在战中与战后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史诗,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并肩捍卫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守护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从这场伟大的胜利中汲取维护正义与促进合作的深刻智慧,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携手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中国战场奠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席卷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彻底粉碎法西斯称霸全球的图谋、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最早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本质,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起第一面正义的旗帜。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即先后发表宣言,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强占东北,彻底揭露法西斯主义的非正义性与反人类性。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开展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在当时国际社会对法西斯主义的扩张性、残酷性和野蛮性普遍认识不足,一些大国奉行绥靖政策的大环境下,中国人民率先高举起反抗的旗帜,以不屈的意志和坚决的斗争向世界表明,面对侵略,妥协退让无法换来和平,唯有斗争才能捍卫尊严与正义。为擎起这面旗帜,中华民族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按照1937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在自身国力孱弱、工业基础薄弱的极端困境下,坚决站在人类进步和正义事业一边,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东方长城。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坚定意志和崇高信念,为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斗争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和道义支撑,向全世界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中国开辟并支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略全局中的东方支柱。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战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在长达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主力和海空军部分兵力,最高时,拖住日陆军总兵力94%,使其深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极大消耗了其有生力量和战略资源,从根本上决定了东方战场战局的走向,并彻底粉碎了法西斯国家全球扩张的野心。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一方面将日本关东军主力长期钉牢在中国战场,使日军“北进”侵苏计划化为泡影,帮助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使其能够集中力量应对西线纳粹德国的进攻,对欧洲战局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战场极大地迟滞了日军“南进”的步伐,使其无法调动足够兵力迅速推进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这为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组织防御、调整部署并最终实现战略反攻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缓冲时间。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绝非孤立的区域性战争,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的英勇战斗和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有效战略协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为同盟赢得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凝聚全球正义力量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面对法西斯这一人类公敌,中国从战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构建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才能凝聚起战胜邪恶的磅礴力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推动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以宽广的战略视野,大力倡导建立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积极声援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早在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就系统地提出了建立“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和“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的思想,这为中国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正式发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先声。中国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历史性的成果。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一战线的建立,将各个国家、各种力量的反法西斯斗争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为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最终胜利的根本转折点。

二、中国塑造和引领战后和平发展新秩序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新的历史征程。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胜国,中国在战后的角色,实现了从战时浴血奋战的东方主战场到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建设者的历史性转换,不仅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国深度参与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签署《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确立战后世界秩序法理基础的重要文件,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顶层设计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联合国宪章》起草国之一,中国于1945年6月26日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同时凭借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从法理上确立了在战后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始终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持续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进一步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展现中国担当。

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和维护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秉持联合国宪章精神,率先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被载入众多重要国际文件,成为规范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适性准则。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忠实履行维护国际和平的庄严承诺,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自参与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常态保持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中国积极推动通过政治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在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重建、乌克兰危机、中东冲突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为世界持续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是战后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靠自身努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中国累计使约8亿人口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就,更从极大程度上消解了因贫困所导致的冲突与动荡风险,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积极同各国分享经验、提供助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2021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走共同发展之路,重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凝聚国际共识、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助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升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同时,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努力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资金支持。中国致力于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与世界共享,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选择和重要动力引擎。

三、中国贡献昭示人类未来光明前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更为人类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开创光明未来提供了深刻而恒久的启示。

为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事实本身,为世界提供了一面映照现实、警示未来的宝贵镜鉴,成为国际社会判断是非、捍卫真理的重要参照。面对当时在装备和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侵略者,中国人民以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最终胜利。这一以弱胜强的光辉案例昭示了一个真理:决定战争胜负与历史走向的终极力量,是人心的向背与道义的抉择,任何违背人类良知的行径,无论其一时多么猖獗,都必将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共同抵抗,最终走向失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战后国际秩序重要奠基者,中国天然肩负着捍卫二战历史真相、维护正确二战史观的庄严责任。面对各种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抗战的历史记忆就是一面不容回避的警示牌,提醒着国际社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在国际关系面临新挑战的今天,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对抗战历史的郑重纪念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大力弘扬,正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唤醒和强化所有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历史记忆,共同构筑起捍卫世界公平正义的精神堤坝,确保历史不被遗忘、悲剧不再重演。

为人类实现和平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二战的爆发,根源于部分大国诉诸军事扩张和资源掠夺的发展模式。二战后,中国从百废待兴到迎来民族复兴曙光的伟大实践向世界证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与历史上一些大国依靠殖民掠夺与不平等贸易积累财富的轨迹不同,也与法西斯主义诉诸侵略扩张转嫁危机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新中国毅然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持续的改革创新以及同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实践证明,以和平方式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完全能够实现本国与世界的共同繁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没有这场战争所成功捍卫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极大地提升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中国将二战后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理念内化于自身发展逻辑的重要实践。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让人类深刻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无法带来和平,寻求绝对安全、奉行零和博弈只会加剧冲突,将人类推向灾难的深渊。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团结协作,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才能共克时艰,赢得未来。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冷战”思维等不断抬头,正对战后国际秩序稳定构成严峻挑战。这些思潮与法西斯主义在底层逻辑上存在共通性,都源于一种狭隘的、排他的世界观。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荣历史,弘扬战争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精神,对于抵制当前“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危险倾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局势下,对抗战胜利成果和历史智慧的继承与升华。它将战时为求生存而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发展为和平时期促进全球团结协作的战略蓝图。这一理念以及在其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为破解全球“四大赤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系统性方案,为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守护人类共同未来,贡献了源于历史、启迪未来的中国智慧。

(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外交》季刊撰文:东方战场擎正义 命运与共启新章》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